假人 Golem(1980,波兰)
导演:皮奥特尔·舒尔金
评价者:jls,Har,刻,stont
鸡评(6/10)喜欢醉醉的鸡
伪人存在于我们的社会。
是谁创造了这种臆想?
或许是你,是别人,或是这个社会或者什么权力结构,总之我们需要时刻警惕周围,因为“它们”无处不在。 本电影如同其他寓言故事一样,导演为了那个醋而包了一个难以下咽的饺子。
电影中描述了一个这样的场景:永远潮湿,永远阴天,永远破败,永远混乱。而你作为一个仍有良知的“人”你将如何保持初心?(这么说很克苏鲁了)虽然说电影的背景在于批判当时波兰的工人党执政下的“集权”环境,但令人感叹的是电影中的所描述的人人互不信任的社会反而在如今的美国,英国,法国愈演愈烈。那种由资本主义周期律所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最终在2021年以《曼德拉记录》这种都市传说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Har评(7/10)假人们谁懂啊,基本无剧透版
比起“假人”,该片译名应用“傀儡”更为合适,或者“诵阅人偶”。
片头即亮出的核心底牌「正位倒吊人」贯穿了整部电影,面容平静的男子双手反绑,倒着吊在“T”字型树上。该牌主题为“牺牲”与“视角变换”,男子自愿被吊,颠倒的状态使他可以由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正如我们的主人公普特纳。
普特纳是一位被投入到群体中的实验体人造人,身份的不同使他获得了与他人完全不同的角度。
这个群体所处的环境压抑而极端:灰黄的光线,警民间的高压,随风开开合合的窗户,人与人之间支离破碎的关系,这些破败感给电影的质感更添一份吊诡,普特纳超脱于外,又身处其中。
很有可能成为 New Type 的他,视角里的未来又是如何的?
最终,谜语人导演只留下一个问题:何意味?
刻评(5.5/10)不清不楚,NO!
全程皱着眉头看完的这部电影:昏暗的色调,满目萧条的景象,令人疑神疑鬼的音乐,混沌的剧情以及摸不着头脑的对话,完全击中了我的雷区。而我最最不能忍受的一点则是电影中两种对话的范式:两个人大声地吵闹(警官、看守物品的人,那个年轻人),或者是处处透露着诡异氛围的对话(男主和倒吊人,和裁缝(是裁缝吧?))。对于不喜欢吵闹氛围的我而言简直就是毒药,而诡异氛围的对话更是像那往喉咙眼里钻的雾霾,令人想咳又咳嗽不出来……
What can I say?谜语人滚出哥谭!阳光一点不好吗!?
然而为什么能给到及格分呢?我还是赞同它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喜欢归不喜欢,它为了表达这种高压的氛围以及人与人之间紧张的关系,是下了一些功夫的。我又得提到它的那个我不喜欢的配乐,凝重而缓慢的声音像是要预示某种庞大的物体正在靠近,而剧中的人们似乎又对此浑然不知似的。非常应景,这一点不错。不过又说回来,配乐也是有点单调了。
我还是能给这部电影中的令人不适的对话做些找补的。人在压力状态下就是会提高自己的声音,这在心理学上似乎是叫做“心理距离”。如果说,人们在一个高压的环境下还能和声细语地聊天讲话,那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总之,这部电影的表达手法是切合其表达内容的。这点我只能说我不喜欢,但不能说它烂。
这种没有特别明显剧情的隐喻式电影终归不是我的菜,sad。
stont评(2/10)
当我试图跟上电影的叙事时导演总能给我塞一些我不理解的事情;
电影中似乎能找到很多现代社会的影子,但总体来说给人一种复古的感觉;结合科幻电影的标签以我现在的标准来看我是没有感觉到任何的科幻感,能感觉出导演试图借由科学技术来表达一些东西,但过于抽象以及对于时事政治宗教习俗的隐喻使得我无法理解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具体的内容;
说说具体的内容,主角两次因为涉嫌谋杀被请去喝茶,分别在开头和结尾,但拍出来的感觉就是男主就是在一个被审问-荒诞的生活-再被审问的循环里,每次的审问都让人摸不着头脑,似乎是警察的单方面猜想(有人说是指代权威政府),男主荒诞而又复古的生活让人觉得像用科幻的外皮讲述着科学技术对于传统的冲击,结尾男主莫名其妙的入狱再莫名其妙的释放给人的荒诞感似乎又暗示着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我不明白6.6的评分能打在哪,但我知道我的评分一分基础分,一分给细致的音效细节。
